2016-10-9
埋頭苦幹了多月,久久未有空到處逛。
回望年前的自己,還有閒時記下一兩次遊蹤。昔日的餘興,如今竟成為一件奢侈之事。
是日到了香港仔一遊,至於為何是香港仔,最大原因都是剛好踫上了一輛107號巴士而已。在車上,我手握著剛修理完不久的手機,聆聽著已經可以倒背如流的playlist,播到第四首歌《夜太黑》時正在剛剛穿過香港仔隧道。
「如果誰看來頹廢 他只是累 要是誰跌碎了酒杯 別理會」
沒有剃鬚的我,看起來相當頹廢。
望著窗外的南朗山一帶,好像已經蓄勢待發,迎接南港島線的來臨,唯鐵路橋下的南朗山道熟食市場,像被城牆圍著的堡壘,與四周發展中的地段格格不入,但內裡卻依然如一,食肆林立。
向著香港仔大道奔馳,眨眼間到達了香港仔海濱公園站。我匆忙地從車尾跑到車門落車,落車時心中總是覺得有些東西遺下了在座位上。
看著那熟悉的海景、一艘又一艘的漁船整齊地停泊在香港仔與鴨脷洲半島之間的狹縫、岸上到不假的漁船裝置、與地上高低不平的仿製木地板......大道隔開的彼岸,是人煙稠密的街道、住宅、商場與食店。一切一切,都為久未脫韁的我,感到一絲絲的喜悅。
穿過隧道,到了人煙稠密的那方。也許是重陽前夕的關係,到處都是準備掃墓登高的家庭,而我就是隻影一人到處遊蕩。街上人多車多油煙多,此時我的耳窩中只是繼續環迴着熟悉的旋律,但大腦將歌詞、意境一切都自動隔走了,強勁的音樂,只為了對抗現實中的言談。
行上不知經過了多少遍的香港仔水塘道,再次介紹這是香港頭幾位最斜的斜路。身旁無論是巴士、小巴、私家車、抑或是送KFC外賣的綿羊,全部都在喘氣。而我亦不能幸免,帶著沉重的身軀,慢慢地向上走。
經過了老舊的漁光邨,看見了香港仔郊野公園七隻大字。
對上一次到來,已隔了一個寒暑。還記得當天仍是炎炎夏日,三人結伴成行,一同經烈日的洗練,登上水塘旁的班納山。舊地重臨,再次踏上自己的足印,已感到微微的秋意。好奇心亦比當年有所磨蝕,如今的我只為了逃離殘酷的現實,為的只是爭取時間走多兩步。
走過香港仔下水塘,來到金夫人馳馬徑。
望著山下的樂園,這片兒時的樂土,面目早已全非。由遠至近、從天到海,一切景物都像被一陣薄薄的煙霞所遮蓋。
漫步間,身後傳來陣陣的腳步聲,步步進逼。回頭一望,原来是一對韓裔夫婦,二人全副武裝,就像參加毅行者的運動健兒。相差之處,可能只是我們足下的是平坦引水道。韓裔夫婦演活了夫唱婦隨一詞,勿小看男子年近六十,速度卻比二十的我快得多。可憐的是要女方耗盡力氣,務求緊貼丈夫,不離開半尺。
在記憶中,一路跟著路走就會步出那些連綿不斷的樹蔭小徑(時間卻遠比心中走得快),迎來的是半山豪宅。每次走到這些地區,都會有種幽靜的感覺(也許就是價值連城的原因),但明明遊人與車輛也源源不絕。
(寫到這裡,有點累,因為太多事情正等待予自己解決,請見諒)
豪宅之外,乃黃泥涌峽。隨著伴塘小徑穿越大潭水塘,再往東走,便是哥連臣角,唯不建議在大潭道離開,因無法避免熙來攘往的車輛,危機四伏。筆者最後眼見100米外是西灣濾水廠巴士站,但現場沒有任何行人路面接駁,最終要橫越大潭道再爬落山坡,再經過雜草橫生、到處都是蚊蟲、蜘蛛網的澗旁小徑,到達峰華邨再步行至柴灣站離開。
埋頭苦幹了多月,久久未有空到處逛。
回望年前的自己,還有閒時記下一兩次遊蹤。昔日的餘興,如今竟成為一件奢侈之事。
是日到了香港仔一遊,至於為何是香港仔,最大原因都是剛好踫上了一輛107號巴士而已。在車上,我手握著剛修理完不久的手機,聆聽著已經可以倒背如流的playlist,播到第四首歌《夜太黑》時正在剛剛穿過香港仔隧道。
「如果誰看來頹廢 他只是累 要是誰跌碎了酒杯 別理會」
沒有剃鬚的我,看起來相當頹廢。
望著窗外的南朗山一帶,好像已經蓄勢待發,迎接南港島線的來臨,唯鐵路橋下的南朗山道熟食市場,像被城牆圍著的堡壘,與四周發展中的地段格格不入,但內裡卻依然如一,食肆林立。
向著香港仔大道奔馳,眨眼間到達了香港仔海濱公園站。我匆忙地從車尾跑到車門落車,落車時心中總是覺得有些東西遺下了在座位上。
看著那熟悉的海景、一艘又一艘的漁船整齊地停泊在香港仔與鴨脷洲半島之間的狹縫、岸上到不假的漁船裝置、與地上高低不平的仿製木地板......大道隔開的彼岸,是人煙稠密的街道、住宅、商場與食店。一切一切,都為久未脫韁的我,感到一絲絲的喜悅。
穿過隧道,到了人煙稠密的那方。也許是重陽前夕的關係,到處都是準備掃墓登高的家庭,而我就是隻影一人到處遊蕩。街上人多車多油煙多,此時我的耳窩中只是繼續環迴着熟悉的旋律,但大腦將歌詞、意境一切都自動隔走了,強勁的音樂,只為了對抗現實中的言談。
行上不知經過了多少遍的香港仔水塘道,再次介紹這是香港頭幾位最斜的斜路。身旁無論是巴士、小巴、私家車、抑或是送KFC外賣的綿羊,全部都在喘氣。而我亦不能幸免,帶著沉重的身軀,慢慢地向上走。
經過了老舊的漁光邨,看見了香港仔郊野公園七隻大字。
對上一次到來,已隔了一個寒暑。還記得當天仍是炎炎夏日,三人結伴成行,一同經烈日的洗練,登上水塘旁的班納山。舊地重臨,再次踏上自己的足印,已感到微微的秋意。好奇心亦比當年有所磨蝕,如今的我只為了逃離殘酷的現實,為的只是爭取時間走多兩步。
![]() |
黑白是有種層次 |
走過香港仔下水塘,來到金夫人馳馬徑。
望著山下的樂園,這片兒時的樂土,面目早已全非。由遠至近、從天到海,一切景物都像被一陣薄薄的煙霞所遮蓋。
![]() |
一幢幢工商業大廈,明天還會存在嗎? |
漫步間,身後傳來陣陣的腳步聲,步步進逼。回頭一望,原来是一對韓裔夫婦,二人全副武裝,就像參加毅行者的運動健兒。相差之處,可能只是我們足下的是平坦引水道。韓裔夫婦演活了夫唱婦隨一詞,勿小看男子年近六十,速度卻比二十的我快得多。可憐的是要女方耗盡力氣,務求緊貼丈夫,不離開半尺。
在記憶中,一路跟著路走就會步出那些連綿不斷的樹蔭小徑(時間卻遠比心中走得快),迎來的是半山豪宅。每次走到這些地區,都會有種幽靜的感覺(也許就是價值連城的原因),但明明遊人與車輛也源源不絕。
(寫到這裡,有點累,因為太多事情正等待予自己解決,請見諒)
![]() |
附上微型地圖一張 |
還有不記得在哪時拍下的天和樹 |
豪宅之外,乃黃泥涌峽。隨著伴塘小徑穿越大潭水塘,再往東走,便是哥連臣角,唯不建議在大潭道離開,因無法避免熙來攘往的車輛,危機四伏。筆者最後眼見100米外是西灣濾水廠巴士站,但現場沒有任何行人路面接駁,最終要橫越大潭道再爬落山坡,再經過雜草橫生、到處都是蚊蟲、蜘蛛網的澗旁小徑,到達峰華邨再步行至柴灣站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