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 寶馬山 畢拉山 記 Hiking on Mount Butler and Braemar Hill

by - December 14, 2014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星期一          晴天

畢拉山留影
------------------------------


起點:寶馬山巴士總站
終點:鰂魚涌街市
路線:寶馬山→馬山村→勵德邨→畢拉山道→畢拉山→港島林道→柏架山道→鰂魚涌街市
需時:五小時

-----------------------------------

遲到係人既天性,約早幾個鐘都是為了遲少些。
對於有這種想法的長滿鬍子的胖子
我心感氣憤
內心說出一句又一句髒話。

.
..
...


一踏下巴士的地台,頓時感覺到港島北半山所擁有的高尚氣色,四周國際學校林立。背山西向維多利亞港,更有一個塞西湖公園在側,到臨此地,只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只要跟隨著巴士站連往山邊的道路,盡頭附近就會出現一個細小的告示牌,牌上寫著:「此溪谷由三家國際學校所保護……」而他的旁邊就有一條小徑通往該溪谷。但與其說那是條溪谷,倒不如說他像一條排水的大坑渠。倘若遇上大雨,路一定會被大水所掩蓋。
溪谷的簡介

睡眼惺忪的胖子。


要上山,就要跨過該溪,之後上山的小徑就會出現在眼前。雖然郊遊地圖上有標示出這一條小徑,但此段道路是比較隱閉和具有挑戰性的。
小溪

沿途都有行山人仕遺留下來的絲帶,當我們在樹林中穿梭,這些絲帶永遠都在我們的左右,某程度上確保了我們的方向正確,就如指路的明燈。可是,明燈亦經常會失效,將你照到了錯誤的方向。



走啊走,走啊走……終於去到十字路口了。來到這個十字路口,就如遇上了人生交叉點,讓你難以決擇。雖然手握一幅郊遊地圖,但也不知所措,究竟應走往那方?

最後,我們選擇了有絲帶的一方,亦是惡夢的開始。

一開始,我們所計劃的路線是行經金督馳馬徑再前往鰂魚涌。

我們愈行愈入,周圍的大樹和植物就愈來愈多,愈來愈密。
一路走,我們就覺得自己正在落山,但發現時為時已晚,所以我們決定繼續落山。

山路沿著的樹,氣根都爬到地上去,長出一枝又一枝粗壯的樹杆。
充滿童真的少年
好文藝


穿越濃密的森林,地上出現了一大堆人為的棄置物,有很多不同的玻璃樽、食物包裝紙……
維他蒸餾水

嘉頓椰子酥

福字上湯米粉

新加波製出前一丁


原來我們已走進了舊寮屋區一帶,到處都有舊村民的蹤跡。

原來這條村是馬山村,在六、七十年代因政府清拆和管制寮屋區而消失於香港。

而在二零一四年的香港,馬山村的遺址依舊存在在勵德村旁的斜坡上,到處都有人生活過的痕跡,同時亦有見證著香港戰後年代的產品。
打字機打自己

既然驚喜處處,為何我們走進了惡夢呢?

馬山村建於斜坡,換而言之,我們走過了這條村後,就會離開了寶馬山,落到勵德村,使我們要再一次走上山上。



另外寮屋區內陰森潮濕,是蚊蟲的溫床,加上這是一條無名小路,平時沒有太多人經過。最後導致穿上短褲的我,整雙腿都被那些餓透了的「吸血怪魔」咬了一口又一口 ;再加上路邊鋒利的小草使出「飛葉快刀」,令我的雙腿在旅程完結後變得傷痕累累了。




離開馬山村後,我們到達了勵德村。

勵德邨

我非常喜愛勵德村的建築風格,部分座數的圓形建築更顯其獨特之處,百看不厭。


沿著山邊的車路前進,經過大坑道、春暉道與睦誠道的半山住宅區他,我們重回正軌,找回通往山上的道路——畢拉山道。
半山區最多的樓梯
我覺得港島區的樓梯都非常吸引,有種說不出的味道。

樓梯與迷失青年


路如其名,是通往畢拉山的一條車路。畢拉山,Mount Butler,一個依然對香港有功用的高山。

畢拉山上有三大設施,皆為禁區或私人地方。他們分別是「畢拉山石礦場」、「畢拉山靶場」和「畢拉山電台」。
舊礦場外

大炮。

沿著畢拉山道上山,由先會出現畢拉山礦場與一座似是開採過的高山,礦場現今已經停止運作,並轉為危險品儲存庫。礦場被雙重的鐵絲網所圍住,非常神秘。而當我們經過礦場的一個相對空礦的地方時,我們發現了場內有一門古炮,或許又是一件見證歷史的遺物。
畢拉山靶場


走過幾步,就是畢拉山靶場的入口,門口有保安把守,更顯神秘。


繼續上山,我們就會看見早前提到的金督馳馬徑的一個入口,說明我們已經「重回正軌」,回到原本我們想去的路線。接著,我們會看見附近有一些告示牌警告遊人不要走近,與附近出現了一些似荒廢了的員工宿舍,代表你已經到達了畢拉山電台的範圍。
電台是一個無線電發射站,為天空上飛翔的客機與地上人員提供通話渠道。時至今日,電台依舊運作。

惡犬



電台出面有椅子供遊人休息,我們在這裡小休一會,之後再戰。
高聳入雲的電台

具吸引力的水箱


鐵絲邊沿

hehehe


椅子對面有一條樓梯,那邊就是我們的去路。樓梯接駁著的,是一條小溪的交匯站,水從四方百面湧入,而路亦指往四方八面。稍經思量後,我們決定走往比較空曠的一方,尋覓去路。



整個山頭上都佈滿了很多電線杆,應該是用於發放或接收無線電訊號。
可能是指向不同電線杆的標示

沿途都有些盛放的芒草在側面。北風一吹,種子散滿全身。

之後,我們在遠處見到一幢兩層高的建築物,便到那兒一探究竟。


建築物的下層像已被放棄使用,鐵門都倒下來了。而附近又發現了很多行山人仕遺下來的蹤跡,檸檬茶、cupcake盒等垃圾都被掉到四處,有見及此,我們決定自行將垃圾撿走。


經過一番的搜索和探究後,我們繼續依從雙眼所看見的路向前進。電台的警告標示依舊在我們的眼前出來現。





落山的路比較斜,而唯一能讓我們扶穩的就只有身旁鋒利的小草。最終,我們沿着這條小徑落到了一個比較平穩安全的地方。

在這裡,我們能眺望維多利亞港和九龍灣的景色,獅子山、飛鵝山等地都一覽無遺。除了遠景之外,我們還見到山下的北角一帶,高樓林立。再望近一層,我們見到山下數十米有人經過,我們的雙眼望左、望右都看不見通往山下的去路,我們只好留意四周有沒有路指引我們三人下山。
在樹林中遊走


最後,我們發現自己其實身處一條引水道上,我們就跟隨引水道向鰂魚涌方向走。同樣,這邊的植物都長得較為茂盛,路都被他們阻了一半。另外,落葉亦將引水道填滿,真的不能估計下大雨時的情況。
沿途見到港島北的住宅區


沿着引水道邊緣,我們終於走到了正常的水坭路,代表我們已經到達了金督馳馬徑,接着只要跟隨指示牌即能到達柏架山道。



最後,我們沿着柏架山道落到鰂魚涌街市,途中我們會經過二戰遺跡和紅屋。

二戰遺跡是當年英軍準備迎戰日軍侵略而興建的大廚房,但建成後一次都未用過就被日本皇軍所攻陷,現成為了小草的生長之地。

廚房

灶頭上的小花


而紅屋就是以前的太古洋行得興建的歐籍員工宿舍,現時是漁農自然護理處的一所展館,介紹自然生態。此外,紅屋更為香港的二級歷史建築,充滿歐洲十八世紀的建築風格,值得一去。




紅屋內更有互動設施供遊人認識大自然。
我希望所有的野生生物生生不息






最最最後,我們到了鰂魚涌街市食「下午茶」,這裡的午餐價格超值,三十元的客飯還付上凍飲,更充滿街市大排檔風味。
窩蛋牛肉飯

Furthermore:
隨攝@畢拿山&寶馬山

You May Also Like

2 comments

  1. The abandoned village you guys went to is not 芽菜坑村,it is actually 馬山村..
    http://www.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6491924&extra=&page=27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