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咀(一)
鶴咀,又名德己立角(Cape D'Aguilar),是香港島最南面的地方。平常人最常經過這裡的原因,莫過是乘搭9號巴士前往石澳。
每一次到石澳時,坐上那矮矮的三叉戟,必定會繞過徊旋處。但我永遠不知道車外是何方,巨石圍欄下又會有甚麼光景。
對於這片地方的不了解實在太多了,所以一直都等待一個機會到訪,一揭鶴咀的神秘面紗。
一朝早到達筲箕灣阿公岩道,希望能在阿公岩道上登車。然而,我們的如意算盤並打不響,一輛滿載的9號巴士駛過巴士站而未有停下,使我們決定直接回到總站乘車。
雖然是去到總站,但我們依然是站在巴士的頭閘旁。此時,我覺得自己就像登上了熟悉的中文大學校巴。
我很好奇,為何有這麼多人會在星期六的早上乘車。巴士一經過爛泥灣時,半車的乘客都離開了車廂。原來,人們都是去龍脊行山。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香港成為了珠三角中的後花園,很多內地人專程來港進行休閒活動,遠足在當中非常受歡迎。有時候,我心裡會響起疑問,到底是不是香港人不懂得欣賞自己這片土地?
說時遲,那時快。經歷完20分鐘的車程之後,終於到達了鶴咀半島。要注意的是,在星期天及假期時只有部份的班次會經過鶴咀。
在鶴咀下車,眼前的就只有一個徊旋處和電廂,其餘就只有一片空蕪。
一開始在鶴咀道上的遊人也不少 |
到處也是芒草 |
假日前往鶴咀的人群也有許多,所以不憂會在鶴咀中迷路。我們跟隨著操內地口音的學行行,沿路都能夠看見突出來的赤柱半島和藍藍的大海。在這幅美景當中,吸引我們的眼球是鶴咀岸邊的一個突出的角。
鶴咀曾經是普通市民的禁地 |
有趣的信箱 |
只要走一小段路,就會到達芽菜坑村和鶴咀村。芽菜坑村一字,在我的腦海中早已浮現過。另外一條芽菜坑村是在港島東區的寶馬山上,早已消失。
而這一條芽菜坑村依然有人居住,這裡除了較偏遠之外,根本是理想的居住地點。背山面海,面對的是壯麗的南中國海,又有一大片綠油油的樹林在旁邊。
而村的附近就有一條分岔路口,一邊上山;一面下海。而值得注意的是通往那「角」的路也在附近。
相信是已消失的鶴咀下村的一部份 |
要通往那「角」,先要穿過茂密的叢林,叢林裡到處都是大自然吞噬人類文明的蹤跡。沿路都有人生活過的痕跡,水泥建築,生活用品,甚至是生活廢物都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在密林中的我們,只能夠跟隨著前人所留下的絲帶引路。在我們的身後本來有群學生,但他們跟不上來,最後我們亦聽不見他們的聲音了。
一塊混凝土也彷彿訴說著一段段故事 |
在叢林穿梭大約二十分鐘後,終於見到海邊。海邊的岩石都非常巨大,大海非常清冽,眼前就是一遍被遺忘的樂土。海風再加上微溫的陽光,令我不想離開。
幾塊巨型岩石所隔著的,就是那個「角」。「角」上面的,原來就是「德忌立炮台」的機槍堡PB33A。
機槍堡佈滿歲月的痕跡,看看堡內的結構,明顯地最近有人作出修補。與網上圖片作對比,明顯地堡外的野草都被移除了。
機槍堡PB33a是一個結個探射燈和碉堡的防禦設施。上方半開放像「尿兜」的結構是擺放偵測敵軍的探射燈(Searchlight)所用,面向赤柱半島。
而內部的牆上設有多個鐵勾,是為了讓軍人駐紮時放置摺床之用。
PB33a外的景觀 |
離開時,因找不到原本的道路,所以依著方位直接登山。可是遇上萬惡的可惡的可怕的鋒利無比的野草,我們一人穿長褲,一人穿短褲,但兩個都被界破了膝蓋。所以欠缺經驗和欠缺裝備者就最好不要自討苦吃了。
後來經過資料搜集,發現沿來德己立炮台是隱身於這個雜草蓬生的山頭上面,相信今天的炮台依然受到大自然的天然屏障所保護,成為了一段被收起來的歷史。
回到鶴咀道,人流開始增加了。我到鶴咀前從未想過鶴咀是個受港人歡迎的地方。
……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