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麻坑礦山遊

by - January 17, 2019

蓮麻坑礦山遊
2018-10-21





深圳河將深港兩地隔開,蓮麻坑的一段深圳河是小溪的轉角位,所以蓮麻坑與深圳只有數步之遙。這裡有一道橋連接著兩地,名為國際橋。對面就是內地的一個小關口。

2016年,邊境禁區第三階段開放,中港兩地的禁區縮窄。蓮麻坑一帶被剔出邊境禁區,不需禁區紙就可以進入蓮麻坑。相比起其他遠足路線,北區的前邊境禁區路線依然是相對較為冷門,就像蓮麻坑。進入蓮麻坑村的一段約700米的馬路依然屬於禁區之內,即使上水有小巴(59K)接駁,沒有禁區紙的也只能夠在蓮麻坑警崗下車,徒步入村。


入村

據悉在禁區開放初時,進入蓮麻坑的山路就只有繞經紅花嶺的方法,換言之是要走兩次紅花嶺。差不多一年前曾經嘗試走紅花嶺的一段進入蓮麻坑,但無奈受制於事前的預備工作不足,現場又連不上網絡,在蓮麻坑警崗一帶找不到去路(出師未捷),向當值警察問路又得不到任何答案,更被警崗上的狗吠,最終沿著原路離開並走到蓮塘口岸一帶。

現時有一條新開闢的小路,繞過700米的禁區,約半小時就能入村,但途中需要少量攀爬。

歷史

蓮麻坑村建村時是一條雜姓客家村落,後來葉姓後人在附近購入大部份土地,現時主要是葉姓的後代居住。村內有葉氏的祠堂、葉定仕故居、關帝廟、一個以前是魚塘的池塘、荒廢的農地、優哉游哉的老人家。每個地方都充滿了歷史的痕跡,進村前的警崗附近有一個昔日的邊防設施「摩羅樓」,但也不敵野草的吞噬,漸漸地被歲月風化。

不知是否因為是邊境禁區的關係,這裡就像長了一道屏障,阻隔了發展的蔓藤。在今天棕地林立時,鄉郊裡全都是貨櫃場、廢車場時,這裡就只有依然運作的農田。


麥景圖碉堡



鉛礦場與蓮麻坑村的距離並不遠,在村口附近有一條樓梯,走畢樓梯後就會到達麥景圖碉堡。麥景圖碉堡是附近行山路線的一個交匯點,除了連接擴散和蓮麻坑村之外,還可以通往紅花嶺一帶。據導賞團導遊簡介,因為當地有許多吊鐘花,天冷時的紅花嶺,滿山會變成紅色,這正正是紅花嶺之名的由來。


鉛礦場


通往礦山的道路並不平坦,加上颱風早前的侵襲,滿路塌樹,全程需要配合少量攀爬和穿越密林。雖然礦山與礦洞的而且確值得一看,但筆者建議要有足夠行山經驗的人陪同,與穿着正常裝備才可一探。

山上的礦洞約十年前已經被政府用鐵枝所封閉,但因要留下位置供蝙蝠通過,所以應該不時還有行山人士會偷偷進入探險,但礦洞內明顯有許多積水,因為在其中一個礦洞的洞口經已是滴答滴答,相信入內非常危險。

除了直接進入礦洞外,依然有其他地方可以看到當年採礦的痕跡,山上有一些採礦的通道可以連接不同的採礦設施,例如選礦處或者是一些礦石的儲存地方。當中尤其是選礦處,屹立至今已將近百年,但主體建築依然屹立不倒,可見當年的建築質量之高,並沒有偷工減料。


採礦處

礦山附近其實是四通八達的,但礙於礦山荒廢多年,道路早已長滿野草。即使最近幾年邊境禁區開放,令更多行山人士蒞臨蓮麻坑鉛礦,開闢道路,但人類在這裏的生活痕跡卻敵不過野草的生長速度。


回到蓮麻坑村,這裏只能用「靜」字來形容這裏,人跡罕至,看見的都是老人家。小巴站有一家士多,老闆是在村內長大的一個老伯,老伯年輕時曾經在蓮麻坑採礦。村內還有一個非常乾淨的康文署兒童遊樂場,看來只是在日曬雨淋。

關帝廟內有關羽、關平和周倉的塑像之外,還有一個放置警察簽到簿的鐵箱,鐵箱的位置確是耐人尋味。

此屋左右不准人做屎坑

在禁區裡生活的人又會怎樣?這可能是永遠不會知道的感覺。

You May Also Lik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