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5 (日) 陰
路程: 摩星嶺
需時:2.5HRs
~~~~~~~~~~~~~~~~~~~~~~~~~~~~~~~~~~~~~~~~~~~~
放低心中的重擔,然後盡情玩樂,是我嚮往的生活態度。細味身邊的一事一物,並用心思考當中的奧妙之處,一天的86400秒很快就會過去,唯有懂得珍惜和享受,時間才不會白過。
由堅尼地城巴士總站出發,走回車來攘往的域多利道,迎接我們的,並不是一個巨大而顯眼的指示牌,只有一個隱蔽的小路入口。而且樓梯狹窄,一邊是山波;另一方是一層層鐵絲網,倘若自己變大了一個碼數,恐怕也不可能通過此處。
小路的入口 |
![]() |
充滿了神秘感的小徑 |
走過這條又窄又陡的梯級後,終於看見了熟悉的車路,而路側就是充滿歷史的一個廁所,廁所外的牆壁畫滿了有教育意義的壁畫。如果你匆匆地經過後就離開,肯定會在這個山上錯過了很多。
![]() |
廁所的外牆 |
![]() |
回 眸 一笑 |
![]() |
小紅花 |
在這裏,你能夠理解戰時與5、60年代的廁所到底是甚麼模樣。廁格之間只有簡單的間格,以現今的標凖而言,這個廁所完全不能在我們如廁時給予我們私隱,可說是沒有安全感,給予我的感覺比起在草堆中如廁更差。
小便 |
大便 |
詭異的Tempo |
由於當時的摩星嶺環境惡劣,並沒有足夠的設施給予居於當地的難民使用,當中包括廁所。這個廁所大概是當時為了改善衛生情況而設立的,而外牆的畫作亦帶有點國民黨宣傳的特色。
最終,這一群政治難民因為被左派青年上山滋擾,最後雙方最後發生衝突。最後英殖政府就將整批摩星嶺上的政治難民遷移到荒蕪的吊頸嶺,最終造就成調景嶺成為香港的國民黨人聚集地,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到處飄逸,直至調景嶺被開發。
身旁所經歷與擦過的事情,往往都有他們背後的故事。簡簡單單的一個廁所,背後都盛載著一段又一段的歷史與故事。但可惜的是人們往往會忽略了他們,草草帶過。
![]() |
問題:香港有多少個獅子亭? |
接著,向山上方向走,我們會看見對面的一個巨大的水泥物體,外表殘破不堪,地下佈滿「BB彈」,水泥上面更被噴上不少噴漆。這個巨形物體,就是昔日英軍在香港設防時所興建的炮台——魔星嶺炮台。整個魔星嶺上,有五個相同的炮台建築物。今時今日,我們看到魔星嶺炮台的遺址,根本難以想像當年炮台的樣貌。幸好當時有人拍照留影與互聯網的發展發達,我們能在網絡上輕易找到當年炮台的模樣。這解決了我心中的一大疑問,原本炮台的遺址只是一個基座,基座上還設有一個底座,之後才放上大炮,保衛維港的西面海域。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a/Mount_Davis_Battery_F1.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a/Mount_Davis_Battery_F1.jpg
炮台與其他山上的軍事設施在二十世紀初興建,一直守護著香港。直至香港保衛戰爆發,日軍在港島東北部登岸,炮台不能發揮其重要的作用,但摩星嶺一直作為軍事要塞。最終在英軍投降之前,他們炸毀了山上的軍事設施後駐港英軍向日軍投降。
戰事造成了今時今日摩星嶺炮台的模樣,留有炸毀過的痕跡。時間就像停頓在1941年12月25日,一切都被破壞,在這裡掀起了香港3年零8個月的序幕。
回到今天,摩星嶺依然與軍事有關,雖然在摩星嶺上的軍事設施在回歸前已經關閉,但附近一帶就成為了一群野戰愛好者的「戰場」。在遠足的當天,我們在戰場上都遇到一群帶有裝備的外籍人仕準備「開戰」。遊人們一次又一次的「戰事」,不但留下很多垃圾,其子彈的衝擊力更能夠穿入水泥炮台當中,直接破壞充滿歷史的炮台。摩星嶺炮台作為香港的二級歷史建築,政府當局又有否盡力去保護這片見證香港歷史的遺跡?數年前曾經有攝影師為了拍婚紗影而在炮台內放火以營造出特別的攝影效果,政府對炮台的保護有是否足夠呢?雖然我都贊成原汁原味保留遺跡在當地而不加建任何設施,能夠將古跡完整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但就給了一個機會任由人們破壞古跡。現時唯希望的就是人們會自律,懂得愛護身邊的文物。
接著,繼續向山上走……
(續)
【探摩星嶺】
Posted by Seven Men's travel on Friday, 22 May 2015